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小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2022-08-18 16:30
单元结构化教学资源
七年级上第六单元 走进想象的世界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
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益的启示。
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摘录和积累本单元丰富的词汇和精彩的描写语句。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理解童话、神话、寓言等文学样式的特点。
4.学习快速阅读,通过抓取关键词来带动整体阅读。
5.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6.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7.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
8.激发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的情感。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童话、神话、寓言等文学样式的特点。
2.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3.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难点: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2课时)
合作探究课(《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3课时,《寓言四则》2课时)
自主探究课(《女娲造人》1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1课时)
第二部分 课前预习
一、预习活动设计
一读:通读——勾画字词,感知文章内容,勾画有启发的语句。
二读:指读—— 快速阅读单元课文,根据你感兴趣的程度给课文排序,并各用一句话来评说四篇文本。
三读:拓读——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作者信息和文体知识。
四读:研读——选择精彩的片段进行朗读,排演课本剧等。
五读:疑读——提出疑难或困惑
二、建构单元核心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课前自主检测】
根据你感兴趣的程度给课文排序,并各用一句话来评说四篇文本。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常常羡慕别人佳作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诚然,写作时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今天我们将一道解开想象与联想的奥秘,一起来走进第六单元——想象的世界
【课堂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表演课本剧,领悟作品主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探究提示: 《皇帝的新衣》课本剧展演,谈谈你对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主旨的理解。
探究提示和步骤:
①表演课本剧
②主要演员总结自己的任务形象
③导演谈谈本剧主要的手法、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及你们有怎样的改编,目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主旨关键词:反映、表达、赞美、揭露、批判、引发思考……
探究结果预期:
皇帝:自欺欺人、昏庸、奢侈、虚伪、愚蠢。
官员:虚伪、自私、阿谀奉承。
小孩:诚实、天真、无畏。
夸张与想象:本文写出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写出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写出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构成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皇帝的新装》:文章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
合作探究二:区分联想与想象,了解问题特点(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比较《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区分想象与联想的区别,明确童话、神话、寓言的异同;发挥想象改写或自编寓言。
探究结果预期:
联想,是找到或者建立形象、观念、事物之间的关联;
想象,是从已有、已知来创造新鲜的、不在眼前的事物。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大多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在比较与写作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联想、想象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以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
【课堂探究总结】
学生呈现所写内容,全班交流展示,教师指导点评。
合作探究三(重点班):感受中西 文化差异(语言运用、审美创造、文化自信)
活动一:阅读“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和西方 《创世纪》中耶和华造人的故事,概括其内容,比较 分析其不同点,并说出你从中可以看出哪些中西方文化差异。
活动二:拓展阅读“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后 羿射日”的神话传说,比较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活动三:交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以《我为 你自豪:中华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探究结果预期:根据学生课堂生成
【单元探究总结】
本单元文章中,《皇帝的新装》篇幅较长,适合做快速阅读训练。在理解文章主旨时,不必追求标准答案。联想和想象的训练是本单元的重点。
第四部分 课后拓展
【单元必修作业】
1.《皇帝》:续写故事《游行大典之后》。
2.《天上的街市》:根据诗歌,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在本诗中再加入一节。
3.在“星星、月亮、云朵、晚霞”中选择两个词语进行联想与想象,写出关键词语,并试着将这些关键词串联成诗句。
【课后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中国神话选》《伊索寓言》等作品。
2.了解各民族解释天地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复述出来。了解现代科学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写一篇简短的介绍。
3.配合探究三阅读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 名人精神光照古今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
一、课标对本章内容的要求
1.自主阅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对文章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了解传记这种文学体裁,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4.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细节塑造人物精神世界的描写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课堂落实目标】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透过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知识目标:
1.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传记的常识,学会梳理课文的篇章结构。
3.搜集、整理、交流与课文所记名人的有关背景资料。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邓稼先》《说和做》2课时、《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1课时)
合作探究课(《邓稼先》2课时、《说和做》1课时》)
自主探究课(《回忆鲁迅先生》2课时、《孙权劝学》1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传记的不同分类,人物描写的方法。 1课时)
写作拓展迁移课(2课时)
第二部分 预习部分
一读:通读——纠正考核识记过的字词,写出你的阅读感受。
二读:指读——再次浏览课文,小组交流并完善圈点批注。
三读:拓读——交流查阅的与所记名人相关的文字材料。
四读:研读——建构单元体系:
五读:疑读
再读课文,提出前四读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在本课的标题上面,并且写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初步理解。课堂上提出疑问,进行交流。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自主预习检测】
1.课后重要生字词识记。
2.2.自主预习探究问题的展示。
【课堂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探究人物精神品质。
《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通过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探究提示:
1.默读课文,找重点语句并圈画。
2.概括归纳人物的相关事例。
3.从人物精神品质的角度,筛选事例,分析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内涵。
4.规范表达:
通过 这一事例,表现了邓稼先/闻一多 的精神品质。
探究结果预期:
(1)《邓稼先》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胜利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个典型材料,分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孜孜不倦、日夜不懈的精神品质。
②革命家方面——作者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讲、参加示威游行三件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勇敢坚定、高大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
合作探究二:研读细节,感知人物形象
《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鲁迅先生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探究提示:
1.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段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2.从生活细节找寻人物的特点。
探究示例:
从 中,读出了一个 的鲁迅先生。
合作探究三:细读文本,品味语言。
《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通过哪些描写手段来展现他们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的呢?找出与传主相关的描写语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探究提示:
1.勾画相应语句,进行批注。
2.赏析语句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或表达技巧。
探究示例:
我发现 这句话运用了 (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正面/侧面、对比、细节)描写,写出了他的 ,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探究结果预期:
《邓稼先》语句分析举例: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语言描写、运用对比——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动作描写——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探究小结:
要理解人物即传主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需要对文本语言进行研读。首先找出人物描写得语段,品味其中有情感倾向的字词,借助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借助语言表达的修辞手法,揣摩、体味、走进传主的内心世界。
合作探究四:研读情节,探究写法。
《孙权劝学》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
1. 梳理文章的情节。
2. 在文章思路的梳理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探究预期结果:
《孙权劝学》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1.情节梳理:劝学——就学——论议——结友
2.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课内及时评价】
学生资源习题检测,完成积累拓展。
【单元探究总结】
本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名人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传主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赏析、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与探究是本单元探究的重点。在丰富人文内涵、陶冶道德情操的同时,还应注重具体写人方法的借鉴与指导。
【单元必修作业指导】
1. 完成《自主探究资源》《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的【基础知识检测】【自主研读梳理】部分题目。
2. 为邓稼先、闻一多写一段颁奖词,有感情地在小组内朗诵、分享自己的理解。
3. 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
【单元选修作业指导】
1.学生资源的《拓展阅读》部分。
2.自主阅读《经典阅读》中与本单元主题相似的篇目。
第四部分 课后拓展
【推荐阅读】
1.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欣赏其文的艺术特色,感受其人的精神追求。
2.阅读萧红《呼兰河传》的第一章,品味萧红文字中细碎的日常生活画面的隽永魅力。
3.读一读王安石的《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一文作比较阅读,感悟人生和学习的关系。
八年级上第二、四单元 多样散文 缤纷之美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1.从文中人物的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丰富生活体验。
2.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中,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语言应用:
1.熟悉作品及其作者的生平、代表作。
2.了解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功能和特点。
3.理清散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如叙述的顺序和线索。
4.揣摩散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能力:
1.通过朗读、分析,感受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其美好品质,从而感受人情冷暖,热爱真挚人间,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2.品味不同散文类型的语言特点,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
3.感受作家的不同风格写法。
4.分析比较散文和传记文学共同的特点。
审美创造:
1.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与他人、与自然的优秀散文,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创作散文的兴趣。
3.能够为身边的重要人物写小传。
【单元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背影》《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1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1课时
《散文二篇》《昆明的雨》《白杨礼赞》1课时
合作探究课:《背影》《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2课时、《昆明的雨》《白杨礼赞》2课时
自主探究课:《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1课时、《散文二篇》1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四种类型的散文的特点 1课时)
第二部分 课前预习
一、预习活动设计
一读:通读——扫除字音障碍,将课下注音进行标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并把握文意。
二读:指读——对重要语句或喜欢的语句进行勾画,并做出批注。
三读:拓读——结合作者经历和相关写作背景再次阅读文章。
四读:研读——尝试用结构图的形式归纳内容,并结合课后思考题和阅读提示,深入理解文章。
五读:疑读——对文章存在疑难困惑的地方进行标记。
二、建构单元核心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课前自主检测】
1.听写课后生字词。
2.自主预习问题的展示与交流。
【课堂导入】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新颖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四单元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写景状物,或议论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了独特的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社会感悟。让我们一起用心用情,深入领略散文之美。
【课堂合作探究】
写人记事类散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
合作探究一:追寻笔墨,认识人物。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中的文学形象各有特点,请你找出来,归纳概括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感知作者对人物的情感。
探究提示:
1.圈点勾画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对文学形象直接描写的句子、人物的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主要事件等)并进行批注。
2.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抓住“背影”的特点理解父亲的多重形象。
探究示例:
《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 ,他(她)是一个 的人(人物品质特点)。
探究结果预期:
1.《藤野先生》
(1)初见藤野先生: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2)与先生交往: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改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对我的态度:没有民族偏见。
2.《回忆我的母亲》
通过四件具体事例的记叙,表现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3.《背影》
开篇点题 难忘的背影
车站买橘 艰难的背影
车站分别 落寞的背影
看信回忆 伟大的背影
文中的父亲既刚强又慈爱。听他面对双重困难的心声:“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现的是大丈夫临危不乱,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体现他慈爱的一面。
探究小结:
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可以从典型事例、人物刻画、侧面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入手,认真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合作探究二:夕拾朝花,因爱生香。
三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娓娓道来,细腻温婉,绵绵不绝!让我们一起追寻作者的墨迹,探寻缕缕幽香。
探究提示:
1.勾画出能够反映作者非凡举动(行为举止)、非凡思考(思想感情)的语句,并进行批注。
2.结合全文内容,归纳概括作者的情感,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
探究示例:
通过 ,我感受到了作者的 (情感)。
探究结果预期:
1.《藤野先生》
(1)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2)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3)弃医从文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4)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鲁迅先生对老师懂得感恩回报,对追求坚持不懈,对当时的中国人“恨铁不成钢”,对当时的中国充满了忧患情绪和赤诚的热爱。
(5)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怀念、感激、敬佩。
2.《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通过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谢。
3.《背影》
触景生情 同情—— 不送又送 不屑—— 讨价找座 小瞧—— 艰难买橘 感动——没入人群 怜悯—— 家庭琐屑 对立—— 为父成熟 理解
探究小结:
回忆性散文表达作者主观情感、鲜明的自我个性、两重叙述视角、追求自我同一性。三篇文章中都有两个“我”——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有两种类型的情感交织——过去的“我”的感受和现在的“我”回忆往事时产生的感受。只有将这两种情感都理解了,才能达到既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容,又能跳出文本,站在高处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从而理解文章的精髓!
传记散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
合作探究: 走近伟人
问题一:托翁的形象是否与你想象中的有区别呢?请你将课文所描述的托翁形象简笔描画出来,并给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画?
问题二:你觉得居里夫妇的工作及人格魅力怎样,为什么?和同学交流一下。
问题三: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点,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达到共识。
探究提示:
1.抓住文中作者刻画托尔斯泰外形时的相关字词句。
2.抓住文中作者对居里夫人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对象的描述。
3.注意两文在选材及刻画人物方面的写作特点。
探究结果预期:
1.《列夫·托尔斯泰》
(1)外貌特点:须发浓密;面部特征“留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表情消沉、愚钝、压抑;长相平平;令人失望。
(2)眼睛特点:眼光犀利,蕴藏着丰富的感情,威力巨大,非同寻常。
2.《美丽的颜色》居里夫妇: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但居里夫妇对工作极度热忱,有着坚毅执着的优秀科研品质;对名利淡泊视之,乐于奉献。
3.相同之处:
(1)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
(2)都是对别人记言记行并重、客观主观并重的传记。
不同之处:
(1)《列夫·托尔斯泰》欲扬先抑,对比突出;
(2)《美丽的颜色》鲜明对比,大量记录。
写景状物类散文:《白杨礼赞》《昆明的雨》
《白杨礼赞》中,茅盾用阳刚雄壮的笔法勾勒出西北地区不平凡的白杨树,《昆明的雨》里,汪曾祺又用他细腻质朴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充满情趣的雨。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在写作交流会上针对这两篇散文对两位作家分别进行了采访,请整理出你的采访记录。
合作探究一:用眼寻美
白杨树长在西北,雨下在昆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在两位作家的笔下闪现出不同的美,请整理出它们究竟美在何处。
探究提示:
1.结合文章对描写和评价白杨树和昆明的雨的语句进行分析。
2.抓住你喜欢的段落,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探究示例:
作者笔下的白杨树/昆明的雨,美在 。
探究结果预期:
《白杨礼赞》
境美: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辽阔坦荡、气象雄伟、色彩分明的西北高原,是它赖以生存的典型环境。
形美:白杨树自身的形貌不平凡,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干、枝、叶都“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
神美:白杨树内在的气质不平凡,力争上游,伟岸,正直,质朴,严肃,挺拔,坚强不屈。
《昆明的雨》
雨中的景物之美:雨季明亮、丰满、浓绿、使人动情,仙人掌倒挂着还能开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雨中的滋味之美:各种菌子,滑,嫩,鲜,香,味道香浓,无可方比;杨梅很大,一点都不酸;缅桂花香得像兰花。
雨中的人情之美:门头挂仙人掌辟邪、若园巷的房东给房客们送缅桂花。
雨中的氛围之美:昆明的雨季,人很舒服;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吆喝声,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雨,有时也会引起一种淡淡的乡愁。
合作探究二:用心赏美
两位作家笔下展现的美各具特色,请整理采访记录,结合具体句子总结分析两位作家表现美的手法分别是什么。
探究提示:
可结合写作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
探究结果预期:
《白杨礼赞》
1在第7段中,作者通过四个反问句,由外及内,层层深入地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写作手法:
①烘托:写高原景象,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现做铺垫、蓄势。
②欲扬先抑:第2段写高原景色带给作者的感受,先写“雄壮”,又觉得“单调”,衬托下文的“惊奇”,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第7段,先写白杨树可能不美,算不得“美女子”,紧接着说它“伟岸,正直,质朴”,夸它是“伟丈夫”。先抑后扬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也更加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③对比:楠木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白杨树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楠木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白杨树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楠木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的精神和品格。
④象征、托物言志:作者描写白杨树,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精神品格,更是托物言志,借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抗日军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昆明的雨》
1.修辞手法:
①拟人:“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将木香树人格化,写出木香树的繁密茂盛。
②引用:“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写出昆明雨季草木茂盛的特点,富有文化底蕴。
③比喻、对比:“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将杨梅比作赤红的火炭,并把它和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进行对比,生动形象地凸显出昆明杨梅的颜色火红和味道的美。
2.表现手法:文章运用侧面描写,例如3至5段,通过写雨季中的景物的特点来衬托雨季的特点——水分充沛。比如在祖国的其他雨水较少的地方,仙人掌一般要种在土壤之中,才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在昆明,仙人掌在空中就可以生存,足见空气中的水分之多。这样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合作探究三:用情悟美
采访后,你对作者的创作初衷深有感触。请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具体创作背景来谈一谈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探究提示:
1、结合文章时代背景或作者人生经历。
2、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探究结果预期:
《白杨礼赞》:
本文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昆明的雨》
本文写于1984年,汪曾祺曾于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在昆明一待就是7年,因此他对这座城市有独特的情感。课文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借物抒情,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既表达了自己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也表达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合作探究:阅读《散文两篇》,对它们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两文在阐述的哲理、行文思路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有何异同。
探究提示:通过下列表格完成探究。
探究结果预期:
篇目 |
异 |
同 |
||
哲理 |
行文思路 |
写作手法 |
||
《永久的生命》 |
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垂不朽的,作者热情歌颂永久的生命,流露积极进取的精神。 |
(1)感慨个体生命的短暂。 (2-3)歌颂“生命自身”的神奇和不朽。 (4-5)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凯歌。 层层递进 |
欲扬先抑
|
1、说理为目的,议论是主干; 2、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集合在一起,富有感染力; 3、都有精警语句; 4、都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5、都有比喻的修辞。 |
《我为什么而活着》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医生的三大追求,表达作者崇高的人生观和博大的胸襟。 |
(1)总说人生的追求. (2-4)分述三种追求的理由。 (5)总结人生态度。 总-分-总 |
开门见山, 开篇点题 |
第四部分 课后拓展
【单元探究总结】
一、 本单元文章的主题:
1.写人记事类:三篇文章均属于写人记事的回忆散文。《藤野先生》中,鲁迅对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进行回顾,重点叙述了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流露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回忆我的母亲》通过写母亲勤劳平凡的一生,满怀深情地赞颂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背影》通过回忆与父亲之间的难忘时刻,流露真挚的怀念之情。
2.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两篇文章通过对两位伟人的形象进行刻画,对他们的事迹加以叙写,从而流露出对两位伟人的精神及功绩进行真挚地赞颂。
3.写景状物类:《白杨礼赞》一文通过描写白杨树,托物言志,借白杨树来象征广大的北方抗日军民,象征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昆明的雨》以“昆明的雨”为话题,借物抒情,围绕“雨”穿插各个回忆的画面,既表达了自己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也表达对昆明那段岁月的怀念之情。
4.哲理散文:《永久的生命》赞颂生命的不朽,《我为什么而活着》流露对生命的热爱,两篇文章都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
二、本单元文章的写法:
回忆性散文和人物传记注重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描写细节化。同时要特别关注回忆性散文的双重叙述视角。
写景状物类散文: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关注所状物或所写景的特点,常用手法是欲扬先抑、移步换景、细节刻画和环境渲染等。
哲理散文:常常用描写、记叙、议论和抒情多种方式结合来阐发哲理,注重思辨的同时不乏散文的抒情之美。
三、阅读本单元文章的方法:
(一)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1.明确六个基本要素。
2.要理清文章脉络——线索和写作顺序。
3.要对佳句进行欣赏品析,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
4.要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正面、侧面)。
(二)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1.抓事实:理清思路,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抓精神:概括传主事迹成就,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精神品质;
3.抓评价: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抓手法:分析写作特色(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写景状物散文的阅读方法:
1.写景顺序:空间顺序、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参观游览)、时间推移、按景物的不同类型。
2.写景结构:一是总分结构,二是移位换景。
3.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的文章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先要在结构上弄清它有那些突出的特点,理解写作目的,状物的文章总是通过对个体形象的描述,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思想情感。也就是通常说的托物寄情、托物言情和托物言志。在阅读文章时,一定通过表面的描写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作者寓什么理,寄什么情,言什么志。要善于抓住字里行间的关键语句,特别是文首或结尾的话语。
(四)哲理散文的阅读方法:
1.整体阅读,明确主旨。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所以在阅读时要能通过细读、品味,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文章的主旨在结尾部分,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当然,也有一些哲理散文开门见山,注意观察。
2.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3.鉴赏技巧,品悟效果。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修辞手法、结构安排、表现手法等。
【单元作业设计】
必修:
1. 掌握单元重要字音字形。
2. 配合完成相应的课后习题及学习资料上的内容。
选修:
学习完这些文章,相信你也备受感染,渴望抒怀,以美传美。请你选择一篇散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传递这种美。可以是创作一幅画、写一首小诗、仿写一篇散文、写一封回信等,让美在你的手心延续,让美在你的心田生长。
【课后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呐喊<自序>》,理解鲁迅弃医从文这一人生选择。
2.拓展阅读其他作家所写的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进行比较阅读。
3.课外阅读《托尔斯泰》全文或茨威格的《三大师》,亦可拓展阅读《居里夫人传》,走进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
4.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勃兰兑斯的《人生》,做读书笔记。
3.查阅汪曾祺资料,阅读《汪曾祺散文集》中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等作品,探究总结他的创作风格。
【课后教师感悟】
第二单元作文 学写传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传记,掌握人物小传的基本知识。
2.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所写人物的深刻认知。
3.能运用多种手法来表情达意。
4.激发学生对传记写作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学重点】
了解写传记的基本方法,通过写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了解写传记的基本方法,通过写事来展现人物的特点、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你和家人朝夕相处,但你知道他们的生日、爱好和经历吗?请为你的一位家人写一篇小传。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选择你熟悉的一位家人,这样写起来才能抓住特点,写出真情实感。
2.与你要写的家人深入交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作为写作的重点。既要有概括性的介绍,也要选择几个重要事件,记录一些言行细节,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3.写完后给传主看一看或读给他听,听听他的意见,做些修改。
二、写作导航
(一)了解什么是人物小传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可以为别人作传,也可以写“自传”。
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二)写传记时,要注意的问题
(1)真实准确。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真实准确的。要使传记真实可信,首先必须全面搜集、占有丰富翔实的资料,使传记所反映的人物生平事迹准确无误,完整无缺。这些资料一般包括五个基本方面的内容:①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民族;②人物的生卒年月;③人物的学历、简历、党派、职务;④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⑤能反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
(2)典型关键。小传比较简略,因此更要集中写一个人的主要经历,将笔墨着重放在一些典型的,特别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事件上即可。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典型语言和关键行动,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
(3)简洁生动。人物小传虽不能偏向华丽的辞藻,繁琐的描写,多余的形容,曲折的情节,但它又不同于“生平简介”“履历表”,语言可以生动形象,用词可以精当贴切;句子要流畅,层次要分明,布局要合理;还可以发挥想象,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使人物饱含真情,富有感染力。
【例文引路】
父亲小传
“喂,老爸,过来一下!”我在房里大喊大叫。“马上就到,殿下。”俺爸就是这样一个人,脾气随和,还挺有幽默感,是我家响当当的户主兼大厨,对我的学习,特别是作文,还挺关心。
虽说老爸才30出头,却已“未老先衰”,银发黑发挤满一头,我说他是“黑白相间——新时代的奶牛”,他也不愠不怒,还说什么“我家天天能喝牛奶了”。
不过老爸的精神很好,眼珠黑黑的,亮得有点像探照灯,脸并不白,相反经历了风吹日晒(他经常参与户外活动),显得发黑油亮。我常说他与非洲人没什么两样,他笑笑,冒出一句:“我是乔丹。”
老爸从来不端“ 我是老子,你是儿子”的架子,因此,我俩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经常一起去玩。一次,我和老爸去爬山,山还挺高的,树不多,可路却少,估计是座荒山。爬着爬着,汗流浃背的我脚下一滑,滚了两米多,像个大土球一样狼狈不堪。站起来,垂头丧气地不想走。老爸狡猾地一笑,从包里掏出一个东西,露出一角让我看,还说:“看,快来拿!”我明知他在逗我,可又一想:莫非真是什么好东西呢?便飞一般地去抓,老爸又向上快跑,追到山顶,结果是瓶矿泉水。老爸笑着说:“怎么样,嘻嘻,我们到山顶了。”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老爸从不对我管头管脚,但不能算是放任自流,有些事对我还是提一些意见,这样,我便养成了做事有自己主见的习惯。
当然,我的学习他是挺关心的,特别是作文。别看我老爸其他方面不怎么突出,写写弄弄倒挺在行,还发表过几篇旅行日记和诗歌呢。我的作文就是被老爸“管”出来的。从前,我对日记不感兴趣,但我爸为了提高我的写作水平,便想方设法“诱”我写日记。方法一:告诉我写日记的好处,并说把我写得好的拿去发表。这使我有点手痒了。方法二:举例告诉我世界上的作家、伟人都是从小事记起,从日记开始的。既然你想当三毛,就好好写吧。终于,我经不住诱惑,写作水平也日渐提高。
老爸的特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介绍了。总而言之,我爱老爸,老爸也爱我。
【名师点评】小作者选取典型事件——父子爬山和父亲关心“我”的写作两件事,表现了父亲的机智、和善和对“我”的影响,语言真实,又不失生动,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幽默风趣、谆谆教导的父亲形象,也表达了对父亲的爱。
【板书设计】
学写传记
真实准确 典型关键 简洁生动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说明之美
备课人:茹英 段静静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5.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
【单元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
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1.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和文中重点字词。
2.查阅、梳理说明文相关知识。
思维能力:
1.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审美创造:
1.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2.运用本单元习得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写简单的说明文。
【单元重点、难点】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
2.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1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1课时)
合作探究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2课时》)
自主探究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2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1课时)
第二部分 课前预习
一、预习活动设计
一读:通读——正音,一句话说出你的阅读收获。
二读:指读——再次浏览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三读:拓读——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作者作品,说明文文体知识。
回顾小学对说明文的印象,并查阅相关资料,积累并整理说明文相关知识,明确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小组内交流资料后,小组间进行说明文知识大**。
四读:研读——根据要求,对文章进行勾画和批注。
1.通读单元精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尝试找出说明对象,勾画说明对象特点,初步找出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一任务可以通过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出《苏州园林》思路结构图来实现。
2.对于自读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参考旁批、阅读提示进行阅读,思考并回答旁批问题。
五读:境读——采用各种学习活动,运用多种媒介,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建构单元核心知识体系。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课前自主检测】
1.通读单元精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尝试找出说明对象,勾画说明对象特点。这一任务可以通过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画出《苏州园林)》思路结构图来实现。
小组展示绘制的赵州桥示意图,学生点评,选出最佳作品。
小组展示《苏州园林》的思维导图,学生点评,补充。
第一部分(第1段):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总领)
亭台轩榭的布局
假山池沼的配合
花草树木的映衬 大处讲究
苏州园林 第二部分(第2-9段) 近景远景的层次
具体说明苏州园林 角落图画美
门窗图案美 细处注意
建筑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这些”。(回味无穷)
2.对于自读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蝉》《梦回繁华》,参考旁批、阅读提示进行阅读,思考并回答旁批问题。
小组分享批注和疑难问题,其他小组补充或解答。
【课堂合作探究】
导入
阅读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可以了解我国人民在这些方面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说明重要纪念性建筑的文章,又可以引导我们了解波澜壮阔的历史,筑牢思想之基。而关于动物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让我们一起走进说明文,领略说明之美。
探究一:我来做导游(必修)
假设你是一位金牌导游,请你依据两篇课文,为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设计导游词。
探究提示:1.结合预习提示,准确提炼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进行解说。
3.注意导游词的特点,可以有创新。
探究示例: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金牌导游小张,今天我将带着大家开始中国石拱桥的参观之旅。先从石拱桥说起,这种桥……我国的石拱桥……我们先来到的是赵州桥……下一站将去参观卢沟桥……
探究结果预期:通过导游词设计活动,学生能提炼概括出《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课文的说明对象特点,梳理出两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并感知语言特点。
|
说明对象 |
说明对象特点 |
说明顺序 |
语言特点 |
《中国石拱桥》 |
中国石拱桥 |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巧妙 |
一般到特殊 概括到具体 主要到次要 时间顺序 |
准确严谨 |
《苏州园林》 |
苏州园林 |
图画美 |
逻辑顺序 主要到次要 整体到局部 概括到具体 |
准确严谨、生动优美 |
探究小结: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方法:1.看标题2.找关键句3.理清说明顺序,概括归纳特征。
说明文语言的整体要求是准确严谨,有的说明文为了读者更好地阅读,语言上还会注重生动形象。
探究二:图解说明文(必修)
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参考《苏州园林》的课文插图,分别说说两位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特点的?
探究提示:1.提取《中国石拱桥》中的相关信息,画出赵州桥示意图,标示相关数据。
2.观察《苏州园林》课本插图,找到对应文段,认真研读。
3.参考《中国石拱桥》课后题三,回顾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4.具体分析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探究示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石拱桥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
探究结果预期:
1.举例子。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引用(引资料)。如“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3.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4.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5.作比较。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6.打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
探究小结:
作者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都是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自读分享与交流活动:我来当老师(选修)
运用本单元教读课文所学知识和方法,自读《人民英雄永垂不巧》《蝉》《梦回繁华》三篇课文,为每篇课文列出学习任务单,并完成。
探究提示:1.认真阅读每篇课文的自读提示、阅读提示、旁批,勾画关键词,提炼本文的阅读要点。
2.回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学习重点,进一步梳理学习任务。
3.列出三篇自读课文的学习任务单,并尝试完成,也可以留下疑问。
探究示例:根据《蝉》一课的阅读提示,可以列出任务一: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任务二……
探究结果预期:《人民英雄永垂不巧》
任务一: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
任务二: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任务三:学习历史,提升思想,感受作者情感
《蝉》任务一: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任务二:学习说明方法,体会科学精神。
任务三:感受文章的趣味。
《梦回繁华》任务一:抓住关键语句,梳理各部分内容
任务二: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任务三:品析语言特点
探究小结:说明文阅读方法: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语言、说明方法。
第四部分 课后拓展
【单元探究总结】
对比本单元五篇说明文有何异同,并由此总结说明文阅读的相关方法。
探究总结: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标题;关键句;理清说明顺序,概括归纳特征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多种说明方法综合使用,准确说明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体现:1.列数字等说明方法2.表限定时间、限定范围、信息来源等词语3.表推测、估计的词语4.准确运用词语5.清晰有序的段落内部结构。
【单元作业设计】
必修:1.完成课101页第四题、106页第三题。
2.完成资源第五单元练习题。
选修:1.《中国石拱桥》:模仿第5段对赵州桥特点的介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校园的一处建筑物。
2.《苏州园林》:借鉴本文先总说再分别说明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介绍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座园林。抓住特点,有条理地进行说明。
【课后拓展延伸】
1.阅读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
2.浏览陈从周《苏州园林》。
3.阅读《昆虫记》。
4.阅读《清明上河图密码1》。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 感受古人智慧胸襟
备课人:茹英 王密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
1.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堂落实目标】
情感目标:
品读不同体裁的诗文名篇,感受古人的智慧胸襟,认同大丈夫的英雄气度,增强个人的忧患意识,学习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忠于职守的品质。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论证中的表达效果。
2.在对比和衬托中认识愚公、智叟形象,进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3.学习鉴赏诗词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词内容,进而解读诗词的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1.积累作家作品及其时代背景等相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虚词、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积累、背诵课本要求的文言文和古诗。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孟子>二章》1课时)(《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诗词五首》1课时)
合作探究课(《孟子二章》2课时《愚公移山》1课时》《诗词五首》2课时)
自主探究课(《周亚夫军细柳》1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说理性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写人记事类文言文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同题材诗歌的情感赏析 2课时)
第二部分 预习部分
一读:通读——纠正考核字音,概括文章内容。
二读:指读——诵读诗与文,进一步完善圈点批注。
三读:拓读——交流查阅到的相关资料: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
四读:研读——建构单元体系:
五读:境读——结合学科活动完成。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课前自主检测】
1.重点实虚词和重要句子的翻译掌握情况。2.自主预习探究问题的展示。
【课堂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必修):结合预习疑问,解锁疑难词句。
小组合作,落实翻译中的重难点字词和句子,并尝试翻译。
探究提示:
1.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重点字词:之、戒、女、夫子)
2.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重点字词:至、及、军、驰、将、骑)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重点字词:于是、乃、使、使、诏)
探究结果预期:
1.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2.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
3.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
探究小结:
1.“之”用法的判断方法:①主谓之间的“之”,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来确定;②代词“之”和动词“之”的用法判断:运用语境法,来推测“之”的词性,进一步推测出它的意思。
2.结合语境推测法:“戒”“至”“及”“军”,都可以结合前后文语境推测。
3.调动已知储备,运用迁移法。例如:直驰入的“驰”,可以从《木兰诗》中的“愿驰千里足”的“驰”,意思迁移到此处,便不难理解。
合作探究二(必修):明确论证观点,体会说理特点。
孟子在这两篇文章中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孟子的论述有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
1.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并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探究示例:
1.在孟子心目中, 的人是大丈夫,从文中______可以读出来。
2.我理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__________,我举的例子是_________。
3.文中的排比句有______,这一处体现出的孟子的说理特点是___________。
探究结果预期:
1.在孟子心目中,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的人才是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从文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孟子批判公孙衍之流,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称不上是大丈夫。
2.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点。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3.文中的排比句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开篇连用六个排比句,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为下文论述观点奠定基础。这充分说明孟子说理善用排比句式,善用举例论证,使观点论述更有说服力。
探究小结:
1.通过抓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同时结合积累储备或者生活体验,举一反三,能深入理解文中的观点。
2.孟子说理善用类比、举例、对比方式和排比的句式,以增强说服力。通过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及关键词句,可以更好地把握孟子说理的特点。
合作探究三(必修):品经典光辉,感精神力量。
阅读《愚公移山》和《周亚夫军细柳》,说说你从愚公和周亚夫身上感受到怎样的智慧与胸襟?
探究提示:
1.作者塑造愚公这个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2.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为“真将军”?请结合人物事迹具体品读。
探究示例:
作者塑造愚公的形象,是为了表现愚公身上的 ,从文中 可以读出来。
汉文帝称周亚夫为“真将军”,是因为周亚夫有 的品质,从文中 可以读出来。
探究结果预期:
愚公:具有伟大抱负、不怕困难、有抗争精神、性格坚毅。从愚公决定移山并付诸行动可以看出;还可从愚公面对智叟的嘲笑,仍不改初衷可以看出。
周亚夫是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文中周亚夫“恪尽职守”的真将军风范是通过三次对比体现的。一是文帝到霸上、棘门两处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军营却不得入,直到下诏书,才进去,这突出了细柳军军纪严明;二是天子在霸上、棘门两个军营“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却“不得驱驰”“按辔徐行”,这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三是天子到霸上、棘门两个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胃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这突出了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探究小结:
人物形象分析要抓住人物事迹、人物描写、文中评价性语句等,表述要准确、突出关键词,概括要全面。
合作探究四(必修):读经典诗词,品人生理趣。
本单元五首诗词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不同感悟与思考,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提示:
1.假如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改为“望”字,你觉得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炼字角度)
2.对比阅读《春望》和《望岳》,说说其中所体现的杜甫的“心胸气魄”。
3.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画面、意境角度)
4.《赤壁》是咏史抒怀,《渔家傲》借梦境抒发胸臆,请结合诗词,具体阐释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有哪些认识?(抒情方式)
探究示例:
1.我觉得《饮酒》(其五)中的“见”字用得更妙,因为_______。
2.《望岳》写于杜甫_____(时期),从________(具体诗句),我读出了杜甫_______(心胸气魄);《春望》写于杜甫____(时期),从________(具体诗句),我读出了杜甫_______(心胸气魄)。
3.《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有_________。例如首联,我想象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的《赤壁》借用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曲折地表达了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 。
探究结果预期:
《饮酒》(其五):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望岳》写于杜甫的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展现了青年时期的杜甫不惧困难,勇攀人生顶峰的豪情壮志与远大抱负。《春望》写于杜甫的中年时期,正值安史之乱,表现了杜甫的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复杂情感。
《雁门太守行》表示色彩的词语有:黑、金、燕脂、紫、红等。展现的画面是: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整首诗表达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立志报国的情怀。
《赤壁》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 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探究小结: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抓意象特点、析关键字词、品抒情诗句、描画面意境、知人论世。
【课内及时评价】
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规范呈现。
【单元探究总结】
1.归纳整理重要的文言现象。
2.学会阅读说理类文言文,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善用比喻、类比手法和排比句式,以增强说服力。
3.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胸襟。
4.学会从炼字、画面意境、关键词句、知人论世等角度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单元必修作业指导】
1.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孟子>二章》中的语言运用题以及课本128页第一题;结合孟子资料,完成微写作任务《走近孟子》。
2.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孟子>二章》的拓展阅读部分;完成微写作任务:从《<孟子>二章》中任选一篇,写写你的读后感。
3.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愚公移山》中的语言运用题以及课本131页第三题;完成微写作任务: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①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②愚公和智叟辨论。
4.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愚公移山》的拓展阅读部分;完成微写作任务:《如果我是愚公》。
5.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周亚夫军细柳》中的语言运用题以及课本133页第一题;完成微写作任务:加入对人物的细节描写,扩写《周亚夫军细柳》。
6.完成《诗词五首》课后习题一、二;完成微写作任务:从《诗词五首》中任选一首,改写成一篇小散文,力争语言优美。
7.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周亚夫军细柳》《愚公移山》的拓展阅读部分;完成微写作任务:从这两篇文章涉及到的人物中,选择你欣赏的一位,写写你对他(她)的评价。
【单元选修作业指导】
《自主探究资源》后的“拓展阅读”
第四部分 课后拓展阅读
【课后拓展延伸】
1.阅读《周公诫子》,思考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怎样磨砺自己,成就自己。
2.阅读《精卫填海》、荀子《劝学》,思考该怎样练就我们顽强的毅力和不屈服的精神。在求学路上,意志坚定,不彷徨,不忧虑,更不半途而废。
3.阅读《岳飞治军》领会从严治军,体现在“仁”与“严”相结合。在军纪严明的同时,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希望班级干部们有所思考。
4.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如《月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体会诗歌情感的异同。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 教学资源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
一、2011新课标对相关内容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语言的难点,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她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4.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清晰,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
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课堂落实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体会演讲者独特的情感和精神,感受演讲强烈的号召力。
2.引导学生体会爱国敬业精神、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二、能力目标
3.感受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演讲中思想感情的作用。
4.探讨,研究句式变化和修辞的使用等语言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
1.在把握演讲词特点的基础上学写演讲稿,力求具有针对性,做到观点正确,鲜明,有激情,能吸引听众,尝试模拟演讲者的口吻进行演讲。
三、知识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作者及相关人物。
2.积累文本疑难字词。
3.了解演讲稿的相关知识和写作特点。
第二部分 预习资源
【操作流程】
1.本单元文章通过五读完成阅读记录表。
2.串讲核心知识:演讲词的针对性、作家作品、背景资料。
3.进行预习检测,强化知识,监督落实。
4.撰写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
【参考资源】
一、五遍阅读记录表
阅读章节:《第四单元文章》 |
一读:通读——梳理字词,感知内容,勾画关键词语,明确演讲的观点。
二读:指读——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内容,品系关键句。
三读:拓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演讲的相关知识。
四读:研读——建构单元体系。
五读:境读——结合演讲的相关知识,读精彩片段进行演讲分享。
二、串讲参考资料
1.演讲词的针对性。
第一,演讲词要有为而作,不要空谈泛论。本单元四篇演讲词,或针对突发事件,或针对现实问题,或针对青年的未来,或针对重要的事业,其话题都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越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往往越有启发性,越容易引发听众的关注,演讲也越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演讲词要关注听众的各方面情况,包括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客观情况,以及听众可能有的疑惑、情绪等主观情况。好的演讲要合乎听众的理解水平,使他们比较轻松地理解演讲者的观点,把握演讲的内容;好的演讲还要直指听众的所惑、所疑、所思,使听众觉得演讲正是为他们而发,说出了他们的心声,解决的他们的问题,启发了他们的思考。
第三,演讲词要预先考虑演讲现场的氛围,对内容和表达方式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同样的一个话题,在庄重的报告会上演讲,宜乎表达观点,指出意义;在青年人的集会上演讲,宜乎多举实例,语带幽默;在专业的学术会议上演讲,则要讲逻辑,重证据,做阐释。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关注听众的情况,还是考虑演讲现场的氛围,目的都在于保证演讲的效果,并非可以逢迎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2.作家作品、背景资料串讲
《最后一次讲演》创作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后三篇由学生自行查找、交流。
分层推进建议:小组各个层次的学生明确分工,查找三篇文章的作者介绍和创作背景。小组合作交流,互通有无。
三、自主探究检测
1.以小组为单位整合本单元所有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以书面形式呈现。
2.组内交流整合出小组认为最难书写的汉字和易读错音的字词。
3.针对班级建设中存在的某一个问题,尝试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演讲稿。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资源
探究一:阅读演讲词
【合作探究一】
认真阅读本单元的演讲词,选取演讲词中最感兴趣的片段,在组内模拟演讲。在演讲中归纳演讲词的特点。
|
针对性 |
特点 |
|
语言特点 |
面对群体 |
||
《最后一次演讲》 |
|
|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
|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
|
|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
|
|
分层推进建议:
1.基础薄弱学生负责每一课课后读读写写字音和字形的查证和落实,包括课下重要注释。
2.B学生负责概括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思路。
3.A学生负责提炼文章主题和语言特点。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完成表格填写任务。
【课堂探究总结】
|
针对性 |
特点 |
|
语言 特点 |
面对群体 |
||
《最后一次演讲》 |
慷慨激昂 |
突发事件 |
1、修辞(重复、并列、对比)、句式(反问、设问、感叹句)的使用,更容易把思想感情展示给听众。 2、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例如,《最后一次演讲》从李公朴遇害入手,接着剖析反动派的虚假本质,阐述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最后提出希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提出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接着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和在实验中重要性,最后指出格物致知具有的普遍现实意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先介绍抉择的内容,再介绍抉择的背景,最后简评抉择对人生和事业的影响,逻辑严密。《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先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再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不同之处,接着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赞扬贡献者并畅享美好未来。 3、开头都能快速吸引听众,结尾 具有号召力。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严谨准确 |
现实问题 |
|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
风趣幽默 |
青年未来 |
|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
庄重典雅 |
重要事业 |
探究二、最美演讲词
【课堂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演讲的话题,撰写一篇演讲稿,评选出组内最优秀的一篇。
探究提示:
1、结合课本92页关于撰写演讲稿的知识。
2、演讲的内容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内容要充实,思路清晰明确,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用词恰当。例如,班委的竞选、身边的热点事件评论、感恩类等。
3、选出的演讲稿反复打磨,先在组内模拟,观察小组同学作为听众的反应,具体再次调整内容。
※方法指导:
如何写好一篇演讲稿:
1.了解对象,有的放矢。 2.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
3.行文变化,富有波澜。 4.语言流畅,深刻风趣 。
写作演讲稿在语言运用上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要口语化 “上口”、“入耳”这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
也就是说演讲的语言 要口语化。
2.要通俗易懂
3.要生动感人
现在,请拿起笔,自己尝试着撰写一篇演讲稿吧。下面话题可供参考:我的梦想 让爱永驻心间 书香,伴我成长
分层推进建议:
1.各层次学生都根据单元文章的学习和对演讲词基础知识的掌握,完成一篇演讲稿的创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以致用。
2.演讲稿创作完成,小组内部完成自批和互评,A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明确演讲稿的观点和思路,B和A学生互评作文,感受学习演讲稿的语言特点。
探究三、最佳演讲者
将组内推选出的演讲稿,每组推选最佳同学,注意演讲时的表情、体态、站位、语速等,随机抽取小组,在班级进行演讲比赛。其余同学认真聆听并评分。
评分项目 |
得分 |
|
1 |
紧扣主题,主题深刻富有感召力(20) |
|
2 |
引用实事说话,事例真实感人,具有现实意义(20) |
|
3 |
立意新颖、逻辑严密、层次清晰(20) |
|
4 |
目光交流,动作自然 抑扬顿挫,音量适当 (20) |
|
5 |
脱稿演讲,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10) |
|
6 |
精神饱满、态度亲切、举止得体(10分) |
|
分层推进建议:
A学生共同商议制定演讲比赛评价标准,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作为评委。小组内部推选一篇,最优秀的作品请最优秀的演讲者演讲,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层次的孩子能力都得到提升和展示。
探究活动四[选修]:走进名人
查找你喜欢的演讲者的相关音频,并搜集他们的演讲稿,模拟他们的演讲场面,和同学交流。
第四部分 课后学习资源
一、课后拓展阅读
只要有两样东西在心中,我们就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第一样叫做理想。我从小就有一种感觉,希望穿越地平线走向远方,我把它叫做“穿越地平线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有勇气不断地高考。当然,我生命中也有榜样。比如我有一 个邻居,非常的有名,是我终生的榜样,他的名字叫徐霞客。当然,是五百年前的邻居。但是他确实是我的邻居,江苏江阴的,我也是江苏江阴的。因为崇拜徐霞客,直接导致我在高考的时候地理成绩考了九十七分。也是徐霞客给我带来了穿越地平线的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下定决心,如果徐霞客走遍了中国,我就要走遍世界。而我现在
正在实现自己这一梦想。所以,只要你心中有理想,有志向,同学们,你终将走向成功。你所要做到的就是在这个过程要有艰苦奋斗、忍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胸扩大,才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二样东西叫良心。什么叫良心呢?就是要做好事,要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的事情,要有和别人分享的姿态,要有愿意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有良心的人会从你具体的生活中间做的事情体现出来,而且你所做的事情一定对你未来的生命产生影响。有一个企业家和我讲起他大学时候的一个故事,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家庭比较富有,每个礼拜都会带六个苹果到学校来。宿舍里的同学以为是一人一个,结果他是自己一天吃一个。尽管苹果是他的,不给你也不能抢,但是从此同学留下一个印象,就是这个孩子太自私。后来这个企业家做成功了事情,而那个吃 苹果的同学还没有取得成功,就希望加入到这个企业家的队伍里来。但后来大家一商量,说不能让他加盟,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精神。所以,对同学们来说在大学时代的第一个要点,你得跟同学们分享你所拥有的东西,感情、思想、财富,哪怕是一个苹果也可以分成六瓣大家一起吃。 因为你要知道,这样做你将来能得到更多,你的付出永远不会是白白付出的。
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俞敏洪演讲稿节选
《漫步现代诗歌》
九上一单元活动探究课教学设计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陈莹
【单元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课堂活动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认同诗人深沉而真挚的家国情怀;体会诗人对爱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
能力目标:
1.独立阅读诗歌,记录阅读感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体会诗歌音韵之美。
3.品味诗歌意象和语言,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4.利用注释和旁批、查阅的资料体会诗人情感和诗歌意蕴之美。
知识目标:
1.积累识记本课字词。
2.搜集并知道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
3.选择自己喜爱的诗歌熟读成诵。
【课前活动准备】
一、回顾之前现代诗歌赏读方法
回顾已学过的现代诗歌,并说一说都运用了哪些方法赏析诗歌的?
活动预期:学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天上的街市》《回延安》……
运用了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语速……
联系生活,直抒胸臆; 抓意象,绘画面,悟情感; 注意联想和想象等表现手法; 作者及创作背景、注释等辅助资料
……
二、初读诗歌,自主赏读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再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红色字部分)。
三读诗歌,采用一些读诗策略,先在课本上进行批注,再完成下列问题(蓝色字部分)。
《漫步现代诗歌》一单元活动探究附件一
一、五首诗歌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是:《 》
1. 这首诗的初读感受:( )
2. 选用了几种不同的读诗策略时,分别 写下你的发现。
读诗策略一:
读诗策略二:
读诗策略三:
3.将这些发现进行整理,对照你的初读感受,关于这首诗,你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4.通过和同学的合作探究交流,听取同学的分享,你对这首诗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理解?
二、五首诗歌中,选择你最难以理解的一首是:《 》
1.这首诗的初读感受和理解难点:( )
2.通过听取同学的分享,你对这首诗歌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三、再读诗歌,小组共同探究
(一)根据学生所做出的选择,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自己喜欢的诗歌。
(二)探究话题示例:
1.你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分别是怎样的?诗歌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2.这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这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连、身体语言)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活动探究展示】
一、活动导入示例:现代诗歌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的沟通。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面对祖国壮丽河山,胸中豪情激荡,抒发了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感受了面对国土遭受蹂躏,诗人对祖国的刻骨铭心的爱;我们还读出了中华儿女的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赤诚;读出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爱的表达,对自然的赞歌,对生命的感悟。诗歌,是最浪漫的、也是最炽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感悟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赏读现代诗歌
分享诗歌小组,活动展示要求:
1.板书每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内容、主题、写法……进行讲解。(必修)
2. 探究小组展示多种形式诵读,并且进行自我诵读评价。(必修)
3.与班级其他小组互动,解答同学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自己的理解。(选修)
活动预期:
(板书诗歌内容、主题及写法)
【活动探究总结】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抓诗眼(关键词句、聚光点)
析意象
明虚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
推敲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手法……)
知人论世
读节奏(结构、音韵)
……
【活动过程评价】
再悟现代诗歌,每个学生完成课堂活动记录表:
角度 |
思考 (听众记录) |
反思 (讲解者记录) |
①倾听讲解之前,我感觉这首诗歌情感(或感情基调)是这样的: |
|
|
②听完讲解,我感受到这首诗歌的情感是这样的: |
|
|
③听完讲解,我知道了这首诗是用以下写法表达情感的: |
|
|
④朗读者朗读过程中,以下方式有助于表达诗歌的情感: |
|
|
【活动探究实践】
学写现代诗歌
一、 话题指导:
诗歌是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的人、事、物, 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 就有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人联想和想象, 就有诗的味道了。
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有时二者还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初学写诗时要注意学习这种写法,努力为自己的情感寻找一些具体的形象,借助于对这些形象的描写来抒发情感。
写诗,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写诗还要注意韵律和节奏。古代诗歌很讲究 韵律和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韵律,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作文布置:模仿本单元学过的任意一首诗,自己仿作一首。如模仿《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看》,创作一首同题诗歌;模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你是 》为题,创作一首表现形式相近的诗歌。
提示:
1.回忆自己的生活,想一想那些触动你的人和事,以及你当时的情感,将这些作为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从最能触动你心灵的事物入手,所写主题可以是赞美繁荣富强的祖国、美丽的家乡……
2.模仿课文的句式,选取意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借助 小鸟、蝴蝶、蒲公英、小草等具体的意象来抒发感情。
【课后教师感悟】
本教学设计以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校进行的“五人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导入简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够充分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心理认知、知识储备特点,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只是为学生搭建了赏析解读文本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全员参与,充分热烈,既重视了单元任务的整体性,通盘规划,强调了自主学习,激发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体现出了“活动探究”单元的活动性、探究性。学生展示精彩纷呈热情高涨,从多种形式诵读开始,从诗歌意象入手,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揣摩分析修饰词,结合背景,拉近自身生活体验,并尝试回答同学的疑问,实现了教学目标并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真正成为了生生间、师生间、读者与作者间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文本单一而被动地学习状态,促进每个学生的良好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在于老师设计的多么精妙、流畅,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多少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归纳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赏析文本的能力、体会情感的能力,还有自主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均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得到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外拓展环节,学生在小诗创作已然能感受到心灵受到了熏陶和浸润。
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初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
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课堂落实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2.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能力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记忆核心概念,写出概念间的关系,找出作者的观点。
2.梳理并写出文章的论述思路,归纳出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作者所举实例,写出实例和作者观点的关系。总结出作者的说理艺术。
3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质疑反思,写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三、知识目标:
1.读准、会写本文出现的字词。联系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2.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谈读书》《不求甚解》1课时,《山水画的意境》1课时,《驱遣我们的想象》《无言之美》1课时)
合作探究课(《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驱遣我们的想象》《无言之美》合作探究共3个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1课时)
第二部分 预习部分
一读:通读——扫除字词障碍,将课下注音进行标注。
二读:指读——再次浏览课文,小组交流并完善圈点批注。
三读:拓读——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作者作品,相关文体知识。
四读:研读——建构单元体系
五读:境读——结合学科活动完成。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课前自主检测】
1.听写课后生词。
2.自主预习探究问题的展示。
【课堂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必修)理解并把握本单元五篇课文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探究提示:小组合作,先明确文章写作核心内容,再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尝试画出结构图。
探究结果预期:
1. 《谈读书》观点: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
思路: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2.《不求甚解》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思路: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 《山水画的意境》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思路: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4.《无言之美》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无言之美,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真切。
思路: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须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然后,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不露之美来论证。
5.《驱遣我们的想象力》观点:“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思路:第一部分(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4):强化中心论点。驱遣我们的想象,享受文艺美感。
探究二:(必修)分别找出五篇文章中你认为最能支撑论点的句子,进行分析。
探究提示:
1.筛选文章相关语段,阅读批注,区分观点与材料。
2.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可以从论证方法或者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等角度分析。
探究结果预期:
1.《谈读书》
①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生动、形象地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②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是以怡情,是以傅彩,是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短处幽居之时;其傅朋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讨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赫,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运用对比说理。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2.《不求甚解》
①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②运用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③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④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其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3.《山水画的意境》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山水画具体怎样才能有意境。
例如:齐白石画虾这个例子证明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引用四川人的话,论证了“每一处风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而“峨眉”“夔门”“剑阁”“青城”是具有不同特色的风景名胜,令人信服。
4.《无言之美》引用论证,引用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等
5.《驱遣我们的想象》“文艺的创作绝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明确任何一篇文意作品都是文字结合起来的,但是这是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集合,具有写作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情感,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便拼凑,需由作者有目的有意识,有逻辑的创造。
探究三:(选修)学习了本单元,请大家调动自己储备的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在阅读方法、艺术创作与鉴赏方面的收获。
探究提示:
结合合作探究一、二谈谈自己对读书、文艺欣赏和写作等方面的收获。
探究结果预期:
读书: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文艺欣赏方面:文艺表现,有时候与其说追求“尽量流露,不如稍微含蓄”。说明文艺欣赏可以更多的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思考。
写作方面:注重文字表达,但是更加要注重“言外之意”。可以驱遣我们的现象来帮助写作。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课堂探究总结】
学生呈现所写内容,全班交流展示,教师指导点评。
【课内及时评价】
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规范呈现。
【单元探究总结】
1.理清结构,理解内容的方法:把握观点与材料(道理和事实等)之间的关系。思考并且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议论文的常用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等。
【单元必修作业指导】
1.完成自主探究资源《短文两篇》中的语言运用题。
2.完成《五三》《短文两篇》中的基础部分。
3.完成自主探究资源《山水画的意境》中的语言运用题。
4.完成《五三》《山水画的意境》中的基础部分。
5.完成自主探究资源《无言之美》中的语言运用题。
6.完成自主探究资源《驱遣我们的想象》中的语言运用题。
7.小练笔《谈谈我对文艺欣赏(或如何读书)的感悟》
【单元选修作业指导】
1.每一课自主探究资源后的《拓展阅读》进行勾画批注。
2.《五三》中的阅读部分。
第四部分 拓展资源
【课后拓展延伸】
1.查阅培根、马南邨简介及背景资料,阅读季羡林《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朱光潜《咬文嚼字》,吴晗《谈骨气》。
2.查阅李可染相关资料。阅读范仲淹《苏幕遮 怀旧》赏析,感受诗词意境美。
3.查阅朱光潜简介。阅读朱光潜《谈美》节选。
4.查阅叶圣陶相关资料。阅读叶圣陶《文学作品的鉴赏》
九年级下第五单元 活动▪探究
初三语文备课组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部分
【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能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戏剧等文学样式。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5.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课堂落实目标】
情感目标:
1.关注剧作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天下第一楼》对民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反思,《枣儿》对现代社会农村问题的深层关怀等。
2.学会放开心胸,打开眼界,走出狭小的自我,成为一个对自我,对社会,对民族,有思考、有情怀、有悲悯、有大爱的人。
能力目标:
1.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
3.品味戏剧台词,揣摩台词含义。
4.组织剧组,安排职务,明确任务要求,分工准备,合作排练。
5.演出剧本,评选优秀演员,写作文章。
知识目标:
1.积累作家作品及其时代背景等相关的文学常识。
2.积累戏剧的文体特征以及语言风格。
3.熟悉排演戏剧的一般流程和要求。
【单元课时计划】
预习课(《屈原(节选)》共1课时,《天下第一楼(节选)》共1课时,《枣儿》共1课时)
合作探究课(阅读与思考,3课时)
活动指导课(准备与排练,2课时)
活动展示课(演出与评议,2课时)
单元探究总结课(总结戏剧的特点,总结排练与演出,共1课时)
第二部分 预习部分
一读:通读——正音,梳理三篇戏剧的故事情节。
二读:指读——勾画出你喜欢的语段,诵读并旁批。
三读:拓读——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个性化批注理解。
四读:研读——建构单元体系:
五读:境读——结合学科活动完成。
第三部分 课堂探究
【课前自主检测】
1.有价值的生字词通关检查。
2.自主预习问题的理解展示。
任务一:阅读与思考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必修):品味戏剧台词。
话剧的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的独白来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请你品味《屈原》(节选)中的对话和独白,分析其作用。
探究提示:
1.概括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的主要内容,分析二人的对话和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2.反复诵读屈原的独白,体会“风”“雷”“电”等形象的含义,分析这些独白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屈原怎样的思想感情。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形象,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探究结果预期:
1.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二人的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既引出了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同时,二人的猥琐、阴暗、奸诈和屈原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的胆识和勇气形成鲜明对比。
2.“风”“雷”“电”等形象象征着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本段独白运用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使屈原追求光明和正义、批评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的形象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壮。表现了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屈原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这段独白也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大量运用拟人、呼告、反复、排比、反问等修辞,直接有力地抒发了爱憎的情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3.分角色朗读时要注意,靳尚的形象是高高在上、阴险、恶毒。郑詹尹,则是阴险、胆怯、狡诈;他对靳尚毕恭毕敬,他的迟疑,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怕出乱子”。屈原,则要读出那种物我同一、光明磊落、坚贞高傲的形象,以及喷涌而出的愤慨激情。
探究小结:
品读话剧剧本,重在抓住对话,在对话中,情节得以展开,冲突得以体现,人物形象得以塑造,主题得以凸显。
剧本台词的语言技巧或语言风格也是品读话剧剧本的重点。要关注手法、修辞等。
探究二(必修):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中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请你总结剧本的戏剧冲突,并分析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物形象。
探究提示:
1.结合课后第一题的图表,概括主要的戏剧冲突,并总结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在文中批注人物形象,并总结概括,写在图表中对应的戏剧冲突旁边。
3.小组选择感兴趣的片段,反复朗读并尝试表演,尽量读出台词的韵味,读出人物性格。
探究结果预期:
1.第一场冲突:唐茂昌强行要钱,王子西勉强应付。
【人物形象】唐茂昌:仗着老唐家的买卖,嫉恨卢孟实,强行要钱。王子西:为人软弱,圆滑,感到为难又不敢公然反对,只能勉强应对。
2.第二场冲突:克五借机敲诈,卢孟实威严应对。
【人物形象】克五:家境没落、好吃懒做,敲诈勒索,可恶又可怜。卢孟实:十分威严,有气派。
3.第三场冲突:卢孟实处罚不成器的小伙计,厚赏成顺。
【人物形象】卢孟实:管理有方,严守店规,自尊自强,有远大抱负。
2.第四场冲突:罗大头要挟撂挑子并羞辱卢孟实。
【人物形象】罗大头:居功自傲,不甘心自己的位置被徒弟成顺渐渐取代,不承认甚至看不起卢孟实。卢孟实:无法靠个人努力改变出身而感到悲哀。
5.第五场冲突:唐茂盛支钱要人,卢孟实欲哭无泪。
【人物形象】唐茂盛:霸道强势、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卢孟实:无能为力。
6.文中的戏剧冲突都是围绕福聚德由盛而衰的原因展开的,既揭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也为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探究小结:
对于人物众多、情节丰富的戏剧,把握剧情中的戏剧冲突,有利于掌握主要情节,在情节中理解人物形象,也有利于在分析冲突的过程中理解冲突的内容,逐步理解戏剧的主旨。
探究三(必修):结合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题。
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单元三篇戏剧创作的背景,结合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深入理解戏剧的主题。
探究提示: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戏剧的创作背景,将关键词写出来。
2.可以从重要情节、矛盾冲突、主要人物遭遇和形象、关键台词等角度去理解主旨。
探究结果预期:
《屈原》
创作背景:戏剧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他说:“全中国进步人们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戏剧主题:借屈原的独白和“风”“雷”“电”等意象,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的热烈追求。表达了与当时以国民党为代表的的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义,借屈原这个形象讴歌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天下第一楼》
创作背景:1983年,中国台湾导演孙重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其间,全国政协请他品尝享誉世界的“北京烤鸭”。孙重询问服务员烤鸭的来历,服务员只能讲其大概。孙重遗憾之余,就问何冀平能不能写写“北京烤鸭”,这个提议得到了何冀平的响应。她在全聚德深入采访了两个多月,积累了很多的素材,于是写出了这一部著作。
戏剧主题:借福聚德由胜到衰的变迁,反映出在各种势力纷争下封建残余势力对老字号的创业和变革的威胁和阻碍;借唐茂昌和唐茂盛的表现,反映出当时家族传承式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通过卢孟实的人物性格和遭遇,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五子行”子弟根深蒂固的轻贱和蔑视,写出个人想要依靠努力“出人头地”的幻灭。戏剧展示出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本色生活,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也蕴含着人生的沧桑和无奈,寄寓着作者对民族性格、社会风俗的反思与批判。
《枣儿》
创作背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村里出现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
戏剧主题:赞美感人至深的亲情;反映出在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现状,反映社会的变迁;表达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以及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探究四(选修):关注舞台说明,分析概括作用。
在本单元三篇戏剧中选择一篇,结合具体的舞台说明,分析其作用。
探究提示:
可以从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性格等角度去分析。
探究结果预期:
剧本中舞台说明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
①提示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道具、布景,有铺陈、渲染之效,既能推动剧情的发展,又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
②提示人物的上下场信息。
③通过对人物在道白、演唱过程中的动作、情态的说明,来推进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同时,也为演员提供了动作表演的依据。
任务二:准备与排练
【课堂合作探究】
(必修):组织剧组,以剧组为单位,完成准备和排演任务。
探究提示:
1.选定剧本,搜集材料。选定剧本后,自主搜索赏析研究剧本的文章、书籍,专业剧团演出的视频、图片资料等,以备参考。
2.分工准备,认真排练。剧组成员分别担任导演、演员和剧务,在排练过程中要各司其职。
3.反复合练,准备演出。
探究结果预期:
通过融入的方式,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组织、分工等综合能力,才能实现理解和审美的深化。
任务三:演出与评议
【课堂合作探究】
(必修):展演戏剧,写作评议。
在前期排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演出、展示、评选优秀演员,并就某个具体话题写一则评论性文字。
探究提示:
1.演出前,做好准备工作:①制作节目单;②推举主持人,准备串词;③检查舞台设备是否运转正常。
2.演出时,要集中精力,全情投入,注意互相配合。
3.演出后,参考120页的评选表,组织一次优秀演员评议活动。
4.结合整个活动,从120页的话题中任选其一(也可以自选话题),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不少于600字。
探究结果预期:
书写评议就是对之前活动进行总结、归纳、梳理。写戏剧评论,要力求表达出内在感受和新颖的见解,只要就某一点、某一方面评论即可。
【课内及时评价】
学生资源检测,完成积累拓展,举办戏剧演出。
【单元探究总结】
1.把握戏剧特点(梳理主要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品味人物语言,揣摩台词含意,深入理解主题)。
2.分配角色,合作排练。
3.举办戏剧展演,在表演中再去领会剧本的妙处。
【单元必修作业指导】
1.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屈原》中的语言运用题和自主预习题。
2.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天下第一楼》中的语言运用题和自主预习题。
3.完成《自主探究资源》中《枣儿》中的语言运用题和自主预习题。
4.仿写《屈原》中的一个段落,注意从语言形式上去借鉴。
5.选择《天下第一楼》中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人物角色分析,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不少于500字。
6.在120页的参考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剧本和戏剧表演的认识。
【单元选修作业指导】
《名校课堂》中的阅读训练。
第四部分 课后拓展阅读
【课后拓展延伸】
1.阅读《屈原》剧本全部五幕,更加全面立体地认识郭沫若笔下的屈原的形象。
2.阅读《天下第一楼》的第一幕和第二幕,了解“福聚德”从入不敷出、摇摇欲坠到东山再起、名噪京城的变化。
3.将自己喜欢的戏剧作品分享给同学。
诗意的文字 高雅的情怀
——《春》《济南的冬天》赏读探究课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陈莹
单元目标:
1. 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 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3. 揣摩课文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落实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热爱人生。
能力目标:
1. 学习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
2. 品味优美语言,揣摩关键语句,深入学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 学会概括景物的特点,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知识目标:
1. 读准并识记本单元字词。
2. 摘抄本单元优美的词语和语句。
3. 背诵《春》和《济南的冬天》第四段。
课前自主探究:
种类 |
方法 |
结果 |
评价 |
通读 |
处理字词,理清阅读障碍。 |
基本掌握文本大意,用简洁语言概括并表达阅读感受。 |
|
指读 |
再次浏览全文,放慢速度,突出重点。 |
勾画关键词、句,并能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
|
拓读 |
阅读导读,注释,课后思考探究及相关资料。 |
全通观全局,深入理解。 |
|
研读 |
准确,精炼概括段落内容,整体感知。 |
整理结构框架图,梳理行文思路。 |
|
疑读 |
圈点回答课后题,标注疑惑知识点。 |
准确回答课后题,整理好自己的问题。 |
|
课前自主检测:
用心体会 声音传美
要求:小组选择两篇课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合作诵读,注意重音和停连。
课堂合作探究:
(必修)朱自清和老舍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其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典范、韵味十足,满贮着诗意。在《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文章中,你喜欢哪一句?发挥想象说说美在何处?
探究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___________(用原文),因为作者运用了 _____(修辞、词语、句式、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描绘了______的画面(或特点),我读出了作者_____情感。
探究总结:
如何会有诗意的画面?
善于发现 抓住特点 善用修辞 调动感官 注入情感
……
(选修)挑战一下: 对比阅读,领悟主题
两篇文章均文辞优美,情味十足,你能发现两篇文章有何不同?(情感、写法、风格……)
探究总结:《春》清新有趣 乐观昂扬《济南的冬天》娓娓道来 温润深情
情感相同之处:优雅的气度 高尚的情怀
补充资料,领悟主题:
朱自清(1898__1948),字佩弦 ,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 、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 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
他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老舍1930年7月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山东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探究总结:《春》热爱 歌颂 感召
《济南的冬天》热爱 温暖 真情
课后拓展:
妙笔生花
今天所学两篇美文均是写作的范本,能否激发你的灵感,触动你的情思?(二选一)
练习一:仿照《春》,再选择一个一个典型景物,为《春》补写一段文字。
练习二:如果让你为自己家乡的冬天写一段文字,你能否借鉴《济南的冬天》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试试看。
经典词曲咏流传
——怀古词曲结构化赏读
郭晔
课程标准要求: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 能够对诗歌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够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 欣赏文学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程落实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读准词曲字音,读出词曲节奏;能够背默词曲,理解词曲。
2.能力目标:能够掌握赏析怀古诗歌的方法;感受其中的意蕴。
3.情感目标:体会怀古之作所表达的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以及古代文人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点:
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进行结构化教学,通过抓“风景古迹、古人古事······”的赏读方法来揣摩怀古情,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赏读怀古之作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两首怀古词曲的学习,体会古人身上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难点:
两首怀古之作进行结构化教学的赏读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学生:《假期资源》上拓读资料的准备(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将能够找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资料装订成册)。
老师:背景音乐的准备;充分的备课;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资料;导入视频的准备;充分的预习指导课。
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探究法;诵读指导;借助多媒体的电教法等。
教学内容:
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与老师一起走进合作探究式课堂。通过从怀古词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赏读方法上找到结构化的共同点——从“古”字着手,思考“古”是如何来的,“古”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古”传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即:见古迹——忆历史——抒己情的思路)等角度来赏析怀古词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预习课
1.让学生分享假期装订成册的拓读资料,补充词人及作曲家的介绍,以及词曲创作的背景资料。
预设回答: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二十岁从敌占区起义归回南宋,以收复中原为毕生所求,却屡遭打压,半生闲赋,嘉泰三年,被重新启用,那时他已经六十四岁了。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 为豪放派词人代表, 风格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都城在临安(今杭州),版图主要在东南方,是与西夏、金朝和大理并存的政权。南宋经济虽发达,但军事实力软弱,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奉行投降路线,无意收复中原。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张养浩(1270--1329) 元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曾任监察御史,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时流露不满。又能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
2. 结合工具书进行两首词曲的直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美译。
预设翻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峰像是在这里集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外面是华山,里面是黄河,潼关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阙遗址,昔日的万间宫阙都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二.探究课
1.导入:经典词曲咏流传
诗意中国,源远流长,与时光作伴,听历史回响,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一起传唱经典。请同学们将经典咏流传歌曲《南乡子》唱给大家听。
唱的非常的好听!诗言志,词抒情,曲诉衷肠,歌传承经典。翻开中国传统文学,一代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尽藏于此。余秋雨先生曾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怀古诗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2.初读: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再读:读懂意蕴 读出情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怀古之作,说一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怀古情?
探究提示:
(1)寻找“风景古迹、古人古事……”进行赏读,结合背景,揣摩情感;
(2)设计诵读,表达情感。
呈现要求:
小组选择一首分享;先展示诵读;再进行赏析。
预设呈现: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风景古迹:
神州——渴望收复失地
北固楼——感慨与惆怅
长江——思绪万千
古人古事:
坐断东南战未休——讽刺南宋朝廷与忧国以及对孙权的称赞
曹刘——侧面称赞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用典的修辞称赞孙权
总结:词人辛弃疾通过对神州、北固楼、长江的风景古迹的描绘,以及对坐断东南战未休、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古人古事回忆,表达出词人感慨南宋朝廷无人扭转乾坤的愤懑,以及暗示自己要像孙权一样,奋发图强,收复中原的决心。
《山坡羊·潼关怀古》
风景古迹:
峰峦、波涛、潼关、西都——地势险要的感慨,触景生情的伤感
秦汉经行处——伤心
古人古事: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伤心、叹惋、批判、讽刺
其它: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议论抒情表达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及对百姓的同情。
总结:作曲家张养浩通过写峰峦、波涛、潼关、西都、秦汉经行处的风景古迹以及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古人古事直抒胸臆,表达出他对统治阶级的强烈谴责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4.探究总结
通过学习这两首怀古词曲,
我收获了······
预设回答1:
赏析怀古之作的时候,可以通过
见古迹:触景生情
忆历史:咏史追昔
抒己情:抒怀讽今
的思路来赏读。
预设回答2:
朝代更替、历史兴衰,在风云突变的历史长河中,总需要一种声音来唤起我们的良知,总需要一批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来警醒世人,他们,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智慧践行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担当。
5.三读:读出意蕴 读出情怀
带着这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根据老师设计的诵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男生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全班读】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女生读】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全班读】宫阙万间/都做了土。【重复: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苦。【一字一顿】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5组问】何处/望神州?
【6-10组答】满眼风光/北固楼。
【全班问】千古兴亡/多少事?
【女生答】悠悠。【男生答】悠悠。
【老师答】不尽长江/滚滚流。【全班答】不尽长江/滚滚流。
【全班读】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动作】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女生起立】生子/当如/孙仲谋。
【全班起立】生子/当如/孙仲谋。
伴着同学们的诵读,让经典词曲咏流传,让我们的担当责任咏流传。
6.作业布置
必修一:背诵这两首词曲;
必修二:赏析课本P148页《山坡羊·骊山怀古》;
选修:将初中阶段的怀古之作整理在笔记本上。
7.教师课后感悟
本节课设计的目标在于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山坡羊·潼关怀古》两首怀古词曲放在一起,找到其共同点进行结构化教学。以便用此方法解决其他怀古之作的赏读,提升赏读词曲能力,节约出大量时间,进行拓展阅读。研读文本及教参发现,两首怀古词曲在赏读上有赏读思路上的相同之处与情感上的共通之处。
这两首词曲都可以从一个“古”字作为切入口,从风景古迹、古人古事上触景生情;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对照现在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生平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即:怀古之情、兴亡之叹。部编版九下六单元的古文阅读情感目标是让学生达到体会古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在这两首怀古词曲中,作家无不是站在忧国忧民、为国家或人民而担忧的一种文人所承担起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这是这两首怀古词曲情感上的相似之处。
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可以达到赏读怀古词曲技巧手法上的生成和情感上的提升。
讲完此刻后,在次走进课堂,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规范性和精准度上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作为老师,我很欣慰。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时间节奏没有把握好,导致课堂节奏前松后紧。这是我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提升的方向。
诗情画意赏春秋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自主探究课堂教学设计
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陈莹
【课程标准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课堂落实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欣赏大自然之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能力目标:
1.小组合作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能够寻找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想象并描绘出画面。
2.理解、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多种方式体会诗歌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知识目标:
1.准确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知道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整理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课前自主探究】
预习课安排:25分钟预习课任务:
1.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歌内容。
2.简介作者和作品。
3.品读诗歌,用一句话写出自己的体会。
早午读安排:
1.听配乐朗诵范读,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订正字音,认识易错字形。
2.多种形式诵读并背诵诗歌。
【自主探究检测】
小组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课堂合作探究】
导课提示:1.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另一件作品,看看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是怎样的一番景色?2.(四幅四季图片)春花、夏雨、秋叶、冬雪,大自然总是用它特有的景象展示着自己的姿态,拨动着文人雅士的心灵,可谓:一枝一叶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今天我们跟随着白居易和马致远,一起赏春悟秋吧!
探究一:赏画意品诗情《钱塘湖春行》
1.诗中描写的初春景物,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书上圈画)
2.从诗句中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用笔先写在草稿本上,再和组员交流。)
探究提示:1.示例:从诗歌第2句中我看到了西湖水面初涨,水色天光,重重叠叠的白云舒卷,和湖面荡漾的水波连成一片,我感受到了西湖早春的美景带给诗人的愉悦之情。
2.知人悟情: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探究小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探究二:赏画意品诗情《天净沙·秋思》
1.这首散曲中又用哪些景物描绘了秋天,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秋天?
2.诗人想借此表达怎样的情感?(小组同学先交流,然后将探究结果写在草稿本上。)
探究提示:1.圈点勾画意象,通过想象描绘诗句中的画面。
2.知人悟情: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的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散曲。
探究小结:画中有诗情,情景两相融
【课堂探究总结】
谈谈你赏析了两首诗之后的收获吧!
【课堂即时评价】
小组探究结果呈现的评价。
【课后拓展延伸】
仿写:《天净沙 春颂》
教师示例:《天净沙·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古寺,高林,
曲径,禅房,磬音,
幽山,静潭,悦心,
万籁都寂,
尘世人已忘今。
附:板书设计
诗情画意赏春秋
《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秋思》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画中有诗情,情景两相融
同为豪放各不同
——《词四首》教学设计
茹英
教材分析:《词四首》部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课文。学生已经学习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对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涉猎更多,秋瑾应该是较为陌生的一位词人。因此在预习中,可以重点布置学生查阅了解秋瑾的相关资料,其他几位词作重在查阅了解相关创作背景。这四首词都是豪放风格,但具体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重点探究词作词风的异同。引导学生领悟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感悟作品的积极精神,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学情分析: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已经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预习,查阅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资料,并初步批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进行课堂探究。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1.感悟并理解词人的理想抱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2.认可并学习词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担当精神。
能力目标:
1.品味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把握词作大意。
2.品析不同词人、不同词作的异同,理解词人的情感。
知识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了解豪放词人创作风格的异同。
2.熟读并背诵四首词。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视频激趣、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词作大意。
2.结合词作背景、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涵和情感。
3.反复诵读,品析词句,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课1课时,探究课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主探究】
一、诵读正音
1. 借助文旁注释和工具书,订正读音。
强调读音:塞下 (sài) 千嶂里 (zhàng) 燕然(yān) 擎苍(qíng)
卷平冈(gāng) 麾下炙(huī)(zhì) 弦(xián) 的卢(dì) 侬 (nóng)
2. 小组合作诵读,并进行展示
二、资料助读:查阅批注资料,初步理解诗词。
1.词是一种诗的别体,是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全盛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李煜、柳永、周邦彦。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
2.作家作品背景资料
①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名臣,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被调到延州上任。延州是西夏出入关要害,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任延州知县的时候。
②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这首词即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
③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④秋瑾(1875年11月8日,一称1877年11月15日——1907年7月15日),原名秋闺瑾,字璿xuán卿(璇卿),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丈夫是双峰县荷叶乡神冲富绅之子王廷钧,字子芳。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三、疏通诗意,一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
小组内部交流分享
【课堂合作探究】
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四首》,感受宋词的魅力。
课前预习检测:小组选择喜欢的一首词进行朗读,并说说你们想要表现怎样的情感。
学生展示分享
小结:豪放词人的不同词风
范仲淹:深沉厚重 苏轼:旷达疏狂
辛弃疾:雄浑悲壮 秋瑾:苦闷彷徨
课堂合作探究一:同为豪放两风流
词坛向来“苏辛”并称,他们是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以《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细品二人的豪放有何异同。
探究提示:
1.提炼意象,概括意象特点,品味意象情感。
2.关注典故,品析典故作用。
3.抓住抒情词句,品味情感。
4.概括异同。
探究示例:“亲射虎,看孙郎”一句,运用典故,作者以孙权自喻,写出了自己勇武可用的特点,表达了苏轼的少年狂气。
探究结果预期:
《江城子》
意象:黄狗、苍鹰——黄狗苍鹰的勇猛,衬托出词人的意气风发、威风凛凛
锦帽貂裘、千骑——写出出猎装备齐全、场面宏大、人数众多
用典: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西北望,射天狼——用天狼星比喻西夏军队,借用典故表达打败西夏军队,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
抒情:鬓微霜,又何妨——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洒脱旷达。
《破阵子》
意象:号角、军队——豪壮的军旅生活
事件: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梦中追忆曾经的军旅生活,感慨万千
抒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课堂探究总结】同为豪放两风流
苏轼 :旷达、超脱、洒脱,具有浪漫气息
辛弃疾:豪壮、劲健、悲慨,具有英雄气概
【课后拓展延伸】再读豪放
品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两首诗词,谈谈你读出了什么?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课堂合作探究二:抓住矛盾品词情
范词和秋词都表现了词人矛盾的现状或心理,请结合词句具体品析。
探究提示:
1.找出词中表现词人所处现状矛盾的词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2.找出词中表现词人内心情感矛盾的词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3.总结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探究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景的萧瑟荒凉,和词人你家乡江南风景大不相同,这是一个矛盾。
探究结果预期:
《渔家傲》
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现状,和词人期待早日结束征战的心理形成矛盾。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思念家乡和建功立业之间的矛盾。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含蓄表达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中秋佳节的团圆氛围和词人孤独苦闷的生活现状的矛盾
为篱下黄花开遍……八年风味徒思浙:明净澄明的秋景,依然不能缓解词人苦闷孤独、思念家乡的心情
身不得……男儿烈: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词人痛恨封建专制,同情民生疾苦,但是现实中却知音难觅。
【课堂探究总结】
范仲淹: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思乡忧国的惆怅伤感
秋 瑾:知音难遇的苦闷
没能冲破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课后拓展延伸】再赏豪放
这四首豪放词你最喜欢哪首?请将其改写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论文八
发挥联想想象 文思轻舞飞扬
——七年级上六单元写作指导课
董问博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联想想象是部编版七上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作文练习。 本单元课文有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有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学习本单元,要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联想想象贯穿着整个第六单元课文,是这个单元课文所习得的能力在作文上的反映。
(二)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通读第六单元课文,感受联想想象思路的指引下
各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及其性格、文章的主题。感受联想想象手法在作文中的巨大魅力。
能力目标:
1.会运用联想手法完成图画转文字的故事接龙。
2.会运用想象手法完成对图画的解读。
3.能对课文进行续写。
4.能对课文进行改写。
知识目标:
1.能完成《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基本情节的梳理。
2.联想想象特征的归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联想想象特征的归纳。
2.本节课的难点:对课文材料,保持人物不变,进行的续写改写等再创作。
二、教法渗透
讨论教学法:
通过课内《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基本情节梳理,学生概括出联想想象的基本特点。
三、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六单元课文的讲解,加之学生从小读到的有关童话、神话、寓言等读物,已经较好的锻炼了学生理解联想想象手法的能力,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支撑。
学生有较强的合作力,能根据探究问题互相合作,取长补短。
2.认知心理
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小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不善于表现。
根据本单元的课本内容,我特意做了课前热身活动,选取了代表联想、想象思维的图片。在当堂即兴创作中,还对课后习题进行了改编,紧扣课本,这种单元结构化思路更方便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四、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法课堂写作展示的一种尝试。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大家的思路,将课堂的即兴创作更好地进行下去。在合作的过程中激发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
五、教学程序设计
环节一 导入新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联想想象带给我们的无穷力量,今天我们再谈联想想象,看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新知。那么在讲正课之前,我们先玩两个【学前热身】的小游戏,请同学们看屏幕:
(1)接龙,第一个同学看图回答,后面同学就前面同学的话题依次接下去。(茶杯图片)
(2)看见这个图形,你想到了……(圆形)
环节二 自主探究检测
1.借助于民间传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昏庸无能、穷奢极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虚伪、愚蠢、阿谀奉承、自欺欺人的大臣。故事除了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2.郭沫若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出天上的明星,进而想到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寄托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女娲造人》这篇文章想象出我们人类的起源是女娲通过揉泥成团造人和挥藤洒泥造人而成的。
环节三 课堂合作探究(一)根据填空内容,概括出联想想象的特点?
探究提示:请从“内容”“主题”“写法”角度概括。
探究形式:1.小组课代表组织成员站姿交流。2.请用四字词语概括。
课堂合作探究(二)保持《寓言四则》中的人物不变,通过运用联想想象,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
探究提示:关注寓言的形式(故事+寓意)。
探究形式:1.同学们将自己思考写在写作本上。2.完成后组内交流,推举出最优秀的文章,全班展示,组内成员参照联想想象特点点评。
环节四 课堂探究总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联想想象的特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联想想象,更看到所有课本的素材和名家的作品只要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都可以为我所用,衍生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南怀瑾曾经说过: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我们把对生活的感受和对文本的感受化成文学,化成诗歌。希望同学们能更好地发挥联想想象,让我们的文思轻舞飞扬。
环节五 课内及时评价
师:这两种思维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运用联想的思维,第二种运用想象的思维。
师:同学们说得对。面对这两张图片,同学们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生活中,我们遇见这些事物,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联想想象,那么我们再回到文学作品中来,探究一下名人名家们是如何运用联想想象的。
环节六 课后拓展延伸
《十年后的我》你有没有憧憬未来的生活?你觉得,十年以后的你是什么样子的呢?在做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可以大胆想象,但要符合你性格发展的逻辑,不仅要想象你自己的生活,还要想象十年后的发展,因为这是十年后的你所生活的环境。2.不要只是概括地叙述,要在具体情境中展开故事,通过一件或几件小事,结合语言、动作等的描写,具体地展现你的性格、心态、以增加真实感。
环节七 课后教师感悟
本课最大的特色是通过单元结构化课内的知识,习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能力,来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在授课之初,为了营造好的氛围,先进行了学前热身,分别以故事接龙和发散思维的方式,让学生看图回答,充分调动了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和期待。再通过整合学过的知识(第六单元前三课),概括出本节课的核心理论:联想想象的特点。然后再学以致用,用我们今天学得的理论指导写作,所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把《寓言四则》(第六单元第四课)故事进行新编,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联想想象的主题。
没有完美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总是带着遗憾的,今天这堂公开课,在课堂合作探究(一)探究提示的设置上,要求初一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联想想象的特点,难度有点大,有点拔高了学生的能力。所以课堂上出现冷场和学生答偏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吸取经验,进一步改进!
一种信仰,一次前行
——记《发挥联想想象,文思轻舞飞扬》公开课
不知什么时候,我爱上了写作,也爱上了改作文,基本每天细改一篇学生作文,从文章立意到遣词造句,都对学生稚嫩的作文进行升格指导,并把自己的指导心得写成随笔。但是这种思维都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借着这次公开课的机会,我执意要讲写作探究课,目的就是希望在作文教学上有所突破。七易讲稿,五次磨课,收获颇丰,现把一路走来的感受汇报如下:
一、单元结构化是灵魂。整合第六单元的核心知识时,从单元提示中,我锁定了“借着联想想象”“发挥联想想象”“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等词语,加之单元作文练习是联想想象作文。我对这次课核心内容设定是联想想象作文指导。确定了上课内容,如何具体操作结构化?我用了“阅读和写作互补”的理论。一直以来都认为:阅读和写作时硬币的两面,阅读是给一篇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根据要求鉴赏其中的美点;而作文是给一个题目,默认利用学过的理论(就是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加之学生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一篇佳作来。如果说阅读是正向思维,那么写作就是逆向思维。这节课我就利用这点不成熟的理论完成了单元结构化的设置:从课文中找寻联想想象的方面,让学生充分体会名人大家是如何进行联想想象的,并把这个内容设置成课前自主探究环节。通过课前的复习整合,学生们领会到了通过联想想象,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人物性格(《皇帝的新装》)、文章情节(《女娲造人》)等方面,并能上升到理论——对联想想象特点的探究。最后通过学以致用,将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写一篇带有联想想象思路的小文。第六单元的课文如果铺开来算,一共有七篇,《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我把前三篇用于联想想象写作知识点理论的归纳,把后四篇用于写作实践。这就是我整体的授课构思。
二、充分挖掘课文资源。课文是经典中的经典,而我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随心所欲布置作文题目,或者利用课本单元作文进行练习,不太有效关注课文内容或者说课后题和作文教学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这次研讨课过程中,本着课堂环节的设置都出自于课本的原则,来设计问题。
课前导入环节是利用作文练习第一题的思路,课前自主检测利用《天上的街市》思考探究题第二题,课堂合作探究(一)利用单元作文的理论,课堂合作探究(二)利用《寓言四则》积累拓展第五题。课外拓展延伸利用单元作文写作实践第三题。用这种构思也想告诉学生,充分发掘课文的素材和内涵,关注课后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诚如我在课后总结的那样: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联想想象的特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联想想象,更看到所有课本的素材和名家的作品只要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都可以为我所用,衍生出更多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