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学中的最小设计干预原则(上) 任景业
2019-09-24 17:00

课堂教学是离不了教师的引导的。教师的引导,又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干扰学生的独立和自主,如何平衡这一对矛盾?在教师的设计介入与学生的独立问题上,我们提出最小设计干预原则。也就是用教师最少的设计干预实现学生最大的独立自主。
最小设计干预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最小;二是干预最少。
分享式教学并不是不要备课。在各地指导中,我们常常是在课前几分钟内确定教学的流程,常常是推翻教师精细的备课设计。有时,甚或在课堂中直接问学生:“你们想学习哪篇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意见,现场执教。(见在义乌举办的“问题导学,个性分享”高级研读班,钟玉文校长的“难忘的一课”,微信平台“fxjyzh”近期推出的学员们的文章,多有提及)。这似乎给人一个假象:分享式教学不需要备课。真实的情境并不是这样。我们仍然需要备课。只不过,我们备课的重心在学生,在学生的“生之所能”和“思之所欲”。我曾要求实践分享式教学的老师:“把你在课堂中预设的话,全部写下来,不要超过500字。”有一位教师初听感到 不可思议。经过研讨。第二天,他高兴地说:“500字不到,还差16个字。”
下面是一个教学设计:
1、出示课题:
2、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写在黑板上。
3,先独立阅读文本找找答案。再在小组内交流。
4、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收获,一会儿每组选择一个问题在全班分享。
如果是语文,并且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可以如下:
第二课时:
1.找出你喜欢的地方,在小组内说一说,看能不能让别人也喜欢。
2.每组选择一处喜欢的地方,与全班分享。
3.把今天的收获(字词段句、写作手法)写在积累本子上。
4.小试身手:写一位给你印象最深的人。题目自拟。
两节课的设计不足200字。如果到自动化阶段,这200字的设计也是可以省略的。
这个设计是不是一个统用的设计?每篇文章有其个性,其个性特点体现在哪?——在教材的题目!在教材的内容!由题目、由内容确定了学生的问题是带有学科性的,是带有每篇文章的个性特点的。就如你“上课点名”,同样是“上课点名”,点到的名字是不同的,应声的学生也是不同的!
科学理论发展的一大特点是人们总在尝试探讨出一个理论能包容、解释更多的已有的理论。就如我们发明的概念一样,有了苹果、棃、草莓、香蕉的概念,人们还需要一个“水果”的概念能统领这些个性的概念。人们有了有理数、无理数,人们还需要有一个新的上位概念:实数。
这样的例子在科学中、在我们的生活俯仰皆是!
有的老师可能还有质疑,语文教学可并不仅是这两句能解决的。
语文教学中,我们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分别用12个字表达: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达意。而这三者的目标我们分别设计了三个基本引导语:
1、见标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2、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试一试能不能让别人也喜欢。
3、既然如此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某个地方),能否自己也写一篇文章。或把你喜欢的地方,写在积累本上。
知识层面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读报式的方式,由题目提出问题,然后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去读阅读教材,思考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分享交流,完善结论,促进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情感方面的教学。由学生找出喜欢的地方,可即用是写作方法,修辞方法,可能是字词句段,甚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由学生找出,然后交流,或说理由,或表演,或感情朗读,或补充史实,再次促进文本的理解,并在做传情文章、求大家共识的过程中,体验情感、润泽生命,在达成情感目标的同时,积累文学知识。
写作方面的目标。承前,既然大家对文章有这样那样的观点,喜欢其中的某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借鉴(或改进)本文,写一篇文章,以表达自己的体会?写作目标顺势而成。
在数学和其他学科呢?很多学科都可以用“读报式”的方式,让学生先由题目提出问题,然后自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达到教学目标。
如果一节课由多个活动组成,而这几个活动又少有内在的联系,则可以采取自学的方式。如果教师要引导安排学生不同完成这些不同的活动,势必介入次数多,会屡屡打断学生思维。对于这样的内容,我们建议自学。任务指令为:“自学本课,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分享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不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