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学设计——刘田
2019-12-17 22:09

《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暮江吟》是部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本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创作的。 诗人观察细致,从黄昏时起,一直观赏到月上露下,选取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和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进行描写,又在诗句中妥帖地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使景色倍显生动,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描写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二、设计理念

    古诗的教学,是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应当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学生才能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二班现有学生49人,男生25人,女生24人。学生经过前三年的学习,以及平日里通过经典诗词的背诵,对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对古诗教学的站位较高,学生的理解也较为深入,他们已经较好地适应了这种古诗教学的方式。这首《暮江吟》就是通过一首引出了作者的多首诗,通过多首认识了一位“诗如珠玉,情怀苍生”的白居易,这样将诗歌文化盛放在学生的课堂上,根植在学生心里。

四、教学目标:

1.学会“吟”、“瑟”两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能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3.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白居易诗歌语言的通俗和精致。

4.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从白居易诗歌中折射出的情怀苍生的大智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生能结合诗歌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诗歌最终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精髓所在。】

五、教学重点:

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学诗首先要懂诗,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通过简短的诗歌文字,领悟到更加广阔的诗歌意境。】

六、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人的了解,让学生感受从白居易诗歌中折射出的情怀苍生的大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对白居易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想从一首诗读懂一为诗人需要更加深入的引导,所以从一首写景诗中感受诗人的情怀苍生的大情怀是本课的的难点。】

七、教学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1.导入:同学们,“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我们已经在众多的诗歌中感受到了山河之美,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再次感受一份别样的诗情画意。板书课题:暮江吟

2.理解暮江吟

通过注释我们知道,吟是一种诗歌的体裁。暮意为黄昏时分,所这诗题就很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首诗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而作。

——黄昏、江边,所以诗题的意思是,黄昏时分在江边写下的诗。

3.黄昏有落日,江边迎晚风,透过诗题就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奇丽与清新,你能带着节奏,读一读这首精巧的小诗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计意图:通过诗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律美,也是对诗歌美好画面的初步感知。】

(二)再读诗文,整体感知

1.导入:读通诗歌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基础,白居易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个特点——宋惠洪《冷斋夜话》中写到: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你从这句话中,获取的哪些信息?

出示成语“老妪能解”:每作一首诗就念给老年妇女听,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们能懂,形容诗文明白易懂。板书:“老妪能解”

【设计意图:用前人的评论去向学生解读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的特点,让学生的学习不仅有了深度,更有了高度,也给予他们一个更深入的学习诗歌的视野,让他们的古诗学习更加多元、更加深刻。】

想象画面体会诗意

1.此诗已经收录在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所以我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对这首“老妪能解”诗,理解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如有实在不理解的问题,可以举手一起交流交流。

2.如果大家没有问题,老师有问题问问大家——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是什么意思?大家生活中有铺床的经历吗?你能做一做操铺床的动作吗?

铺文中把东西展开或铺平,阳光怎么展开或铺平呢?老师觉得把“铺”换一换可能更好。

对比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洒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字用得巧妙,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太阳接近地平线时斜射在水面上的状态,而且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

所以,诗人漫步江畔,看到斜阳铺满江面,江水被染得一半红,一半绿,不由得赞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西沉的太阳,仿佛要落入水中一般,碧绿的江水一半被夕阳染得殷红,诗人由衷地赞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3.读罢,你从诗这两句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夕阳西下,晚霞映江

看来诗歌不仅要读懂,还要读出它的意境美——板书:读境

【设计意图:在此教学环节里,我通过提问,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感悟诗中的画面,利于学生对诗歌更深入地理解。】

4.再读一读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怜现在有“怜惜”之意,此句中的“可怜”作何解释?

1可怜——可爱;

2)白居易的诗中也出现了不少的“可怜”,看看这两句——

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白居易《曲江早春》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第一处的可怜意为“可喜”;第二处的可怜意为“可羡”。这样的语法现象,在古诗学习中被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

5.这九月初三夜晚不是年节,不是纪念日。作者为何要说它可爱呢?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了哪些“可爱之处”——“露似真珠月似弓”

所以——

弯月初升的九月初三夜是可爱的——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露珠晶莹的九月初三夜是可爱的——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夜色渐沉,这如弓的弯月,如珠的水滴都是可爱的——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诗仿若珠玉一般,在我们心里滋养着古诗这份美的感受。板书:诗如珠玉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古诗的关键字词对古诗进行品析,层层递进的去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白居易写诗用词的精巧。】

四、拓展延伸,感悟诗情

    1.介绍背景:此诗大约是在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所作,当时朝廷政治黑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尽在朝做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他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舒畅,见此景作此诗。

2.作者在完成此首诗的创作时,心情是怎样的——愉快。是啊,离开了朝廷的纷争,来到这山水皆悦的江南,作者心情当然很舒服,所以他在江南为官多年离开以后,还做出了这样的一组诗——《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所以白居易到杭州为官,看江花、观潮头、看美女,生活好不惬意,所以老师笃定他是个贪官!

2.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勾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为后面教学环节打下了更为深刻的情感基础】

3.后来有人又发现了他的另一首诗——

别州民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1)利用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2)你从这首诗中,读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白居易离别杭州时,杭州父老扶老携幼地夹道送别白居易,说明他是个为民着想的父母官,说明他的心里一直是情怀苍生的。板书:情怀苍生

4.再次回到这首诗中,你发现了吗?作者赶赴江南上任时,一路的风景一定很多,为何在这个平凡的九月初三夜,只看到了“残阳”、“寒露”、“弯月”这些景物,并且这些景物作者从黄昏看到了傍晚?除了这份远离纷杂的朝廷的闲趣意外,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5.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一读这首《暮江吟》吧!

【设计意图:出示一首与本课风格完全不同的诗歌,让学生更加多元化地感受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特点,也能更加全面地体会到诗人蕴藏在这首诗中的大智慧。】

五、板书设计:

《暮江吟》

         老妪能解     读通  

                   诗如珠玉     读懂            

                         情怀苍生    读境

                  读情

六、作业:

1.默写《暮江吟》;

2.推荐阅读《白居易:诗若珠玉,情怀苍生》

【设计意图:设计依据:优秀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是新课标对语文中古诗学习的基本要求,推荐的书目《白居易:诗若珠玉,情怀苍生》,希望学生能从学一首诗感受到一位诗人的不拘一格,进而感受他所处年代的兴衰成败,将语文当做一种文化,将文化得以顺利的传承,这才是语文人的使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