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育概念变迁的认识
2020-07-07 09:41

传统美育概念变迁的认识

《新美术》2006年第6期

        人类文化追求创新时髦,但未必是全真的话题,有人研究过而认为,人类重要的文化思想命题其实已经在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等诸子时代就基本述说到了,后来的人们只是阐释或发现意义而已。这固然有些绝对,但说明开天辟地的创新似乎困难重重。但至少我们谈论创新都不能忽略传统,是针对传统而试图翻出新花样的认识,但对于传统的变化却会带来新的收获。

        不能不说到审美教育的传统理解,是依据于审美基点来进行的。而以下三点是对于审美教育的理解的多样理解:为了审美而教育、通过审美对象(艺术种类器具等)而教育、教育为了审美感受等等,它们都是基本被人们确定而没有疑问的。但实际上,人们对于美育的认识其实并不是始终如一的。从事实上看从远古不自觉的审美渲染传统,到后来有目的进行美育教化(比如对于男性礼乐射艺书数、对于女性的琴棋书画要求等)都有相关内容,但应当看到,美育并不是扎实地落实在全部教育概念中。明确的事实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确定并非是久远的历史,说明美育地位并不高。而美育的实际实施是从走偏(外在工具论)而逐渐靠近人类本心需要的。拿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来看,似乎可以说,又是三个阶段:是从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走向了审美情感教育的路途中。不能不看到,至今,艺术在社会中的兴盛多少是和功利性的高考降低分数线有直接关联,一些地域每年增多的艺术类考生成为技巧突击培训的机构挣钱工具,艺术类考生有多少还是纯洁的艺术至高精神的追求者?在艺术教育之外行业认定艺术很多都是和没有文化相提并论。当然,不可否认,我们还是认为艺术高扬毕竟是好事,随着生活水平的增长,艺术魅力无形中增大艺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

        所以,艺术教育真正进入“美育”进程也是可喜的事实。但显然传统艺术教育难免和功利技巧相联系。而美育的艺术技术教育——艺术素质教育——审美情感教育都具有合理性,却差异明显:艺术技术教育,是借助艺术器物学习来接受艺术,说拉谈唱、音舞画演,只要接受艺术形式,就要了解认识艺术对象,所以,一切形式赋予涉足者的艺术修养也是可能的。我们不要小看了喜欢MP3和飚歌的少男少女,只有现代环境下才有类同于古代精通琴棋书画的人,一样具有让人高兴的气质总比不学无术、游荡街头的人好得多。但艺术技术教育的浅层次也显而易见,尤其是对于功利追求艺术级别等可以量化指标的教育而言,多少偏离了艺术的本质。到了新世纪前后,艺术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被重视,不过,素质教育的真经却在传统观念的牵扯下,还是不可避免地和技术教育产生瓜葛,趋近功利的艺术素质教育时常等同于会什么乐器或知道一点艺术知识皮毛。但毕竟素质教育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大大进了一步,但这也就限于高等学校高校,以前阶段的功利背景(包括高考诱惑与高考压力考级的加分等)都促使相当程度的艺术教育局限于非素质教育臼中。而高校的艺术教育在专业层面也依然崇奉技巧第一的原则,看看社会各种形式的歌手大赛,歌手们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都令人生忧。

        所以,美育只有走到审美情感教育才是正途。于是,不妨打个未必贴切的比方,中国古代对于艺术创作境界有螺旋性进展的比喻:先是看山是山,后来看山不是山,再后来看山又是山的变化,形式变化和表面重复中是实质变化了。于是移用来看,美育的艺术技术教育是注重看山是山的技巧层面——艺术素质教育就是看山不是山的内移而忽略形似意义——而审美情感教育则又是山,进入求本质与外形和谐阶段。这时,非功利意义,注重精神情感追求,给予审美提升,就是它的要义。

        艺术的非功利的精神需要没有成为文化的核心,文化走样为物质利益的遮掩和满足,那么,精神文化还有什么必要存在?造就这一切的,不能不从人心深处和社会环境底处去寻找:看看上下车的互相拥挤,你明白惟恐一览无余的个人利益的危机感直露超越了羞愧之心的正人君子态,在车上机灵警觉的抢座位的人们让我们时时感到人的惟恐失落的状态,温文尔雅的文化感觉荡然无存。我们需要加强审美与道德教育,否则,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培育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先进文化任务就难以完成。